2016北京国际雉类学术研讨会 暨第六届国际鸡形目鸟类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
||||||||||
“2016北京国际雉类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国际鸡形目鸟类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10月21日-23日在北京林业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荷兰、丹麦、捷克、印度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院所、动物保护管理、饲养繁殖机构及自然保护区的190余位代表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包括53位国外代表、140位的中国代表。本次会议由世界雉类协会(WPA)与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COS)联合主办,北京林业大学承办,支持单位为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山西省林业厅、北京动物园、北京动物学会、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太原动物园、成都动物园、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Avian Research编辑部、鸟网、海南师范大学省部共建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然影像中国等单位协办。会议期间,鸟网(www.birdnet.cn)举办了鸡形目鸟类摄影展,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英国Biotrack公司、Avian Research编辑部等展出了无线电遥测的设备、图书、期刊等商品。 10月22日上午的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张正旺教授主持,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李雄教授代表承办单位、世界雉类协会主席Keith Chalmers-Watson先生、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理事丁平教授代表主办单位分别致辞,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各位代表参加研讨会。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张德辉处长代表会议支持单位和协办单位致辞,介绍了国家林业局已经实施的的珍稀雉类保护工程的进展和成果,对研讨会的举办表示祝贺,对来自海内外的代表表示欢迎,并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世界雉类协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郑光美教授,北京濒危动物驯养繁殖中心程彩云女士、中国科学院动物所何芬奇先生,以及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北京动物园、北京动物学会、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太原动物园、成都动物园、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Avian Research编辑部、鸟网、海南师范大学省部共建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然影像中国等单位的代表、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研究生、自然保护区的代表出席了开幕式。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围绕全球珍稀雉类、鹑类、松鸡、珠鸡等鸡形目鸟类的科学研究、保护管理、人工繁育、可持续发展等开展学术交流,重点关注生存受威胁的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管理,设有大会报告、专题报告、圆桌会议和墙报等环节。大会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做了8个大会报告,分别为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大学Rebecca KIMBALL教授的“鸡形目鸟类的进化关系”,德国Siegfried KLAUS教授的“镰翅鸡Falcipennis falcipennis的生态、行为与保护”,中国中山大学刘阳副教授的“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的分类、遗传和进化”,瑞典Jacob HOLUND教授的“松鸡的基因组学研究”,德国前欧洲动物园与水族馆协会雉类饲养专家Simon BRUSLUND和英国John CORDER先生的“欧洲鸡形目鸟类饲养、繁殖与管理项目”,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学院动物所詹祥江研究员的“野生鸟类基因组和种群遗传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Edward BRAUN的“雉类进化的全基因组测序研究”、中国台湾洪志明研究员的“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a的岛屿与大陆种群分化”。 会议专题报告环节,来自中国、尼泊尔、英国、荷兰、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家的19位代表就鸡形目鸟类的野外种群调查、监测与观测网络,繁殖行为、警戒行为与栖息地选择,进化、谱系地理重建、基因组及遗传多样性,就地保护、易地保护与再引入等方面做了专题报告,并同与会代表进行了热烈讨论。会议墙报环节,24张墙报的作者与参会专家学者就国内外雉类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还有中国浙江乌岩岭、江西武夷山、四川老君山等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各自保护区概况及其在雉类保护与研究中突出成效、成功经验进行了专项展示。本次研讨会还出版了论文摘要集,共收录论文摘要59篇。 会议期间组织召开了2个圆桌会议。在10月21日下午召开了“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鸟类科研基地建设研讨会”,由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徐基良副院长主持,来自山西庞泉沟、芦芽山、江西武夷山、浙江乌岩岭、四川老君山、河南董寨、甘肃莲花山、云南高黎贡山、内蒙古毕拉河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20余位代表通过视频、PPT等形式,分享各自在雉类种群调查监测与保护中的成功经验与做法,也对在保护区保护管理中面临的困难及可能的解决措施进行了认真交流与讨论。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张正旺教授、孙悦华研究员、丁长青教授、张雁云教授、栾晓峰教授、王楠副教授等专家参加了讨论,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 10月22日晚举办了 “灰腹角雉野外调查研究项目和笼养雉类繁育座谈会”,由雉类协会专家John Corder 先生和Simon Bruslund先生主持,来自英国、德国、捷克、越南、印度和中国北京动物园、太原动物园、成都动物园、广州长隆野生动物园、北京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西南林业大学和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20多名代表参加了讨论。Geoffrey Davision 和 Adrish Poddar先生分别介绍了缅甸和印度灰腹角雉野外研究进展。John Corder 先生强调开展灰腹角雉野外调查和研究对于了解这一物种的生存现状和开展进一步保护的重要性,并表示世界雉类协会将继续支持在这两个国家的灰腹角雉调查工作。会议确定将继续推动灰腹角雉的野外调查工作,在印度、缅甸和中国境内更多的地点开展野外种群调查,在研究团队之间展开合作。在讨论中还提到了世界雉类协会与中国动物园协会和成都动物园的合作。有关专家表示愿意积极促使世界雉类协会与各国动物园特别是有亚洲特有鸡形目鸟类的中国动物园的合作。 总体上,本次学术研讨会具有以下四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与会代表面广。本次会议与会代表来自近20个国家和地区,代表所属单位涉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及有关机构、非政府组织、动物园、饲养繁殖中心及相近机构,其人数和单位均有明显增加。二是研究内容丰富。本次研讨会既有鸡形目鸟类分布、数量调查、繁殖及栖息地选择等传统研究内容,也有系统进化、基因组学等最新研究方向,也涉及到全国尺度监测网络建设,还就进一步提高鸡形目鸟类保护有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三是研究进展迅猛。国内外学者在珍稀雉类研究方面,特别是在鸡形目鸟类的种群监测、生态适应、基因组学及遗传多样性等研究领域均取得了显著的突破。四是基层机构作用彰显。自然保护区、动物园、救护繁育中心等基层管护机构在雉类保护管理、科学研究、公众教育中的作用在本次会议上得到充分展示,来自这些机构的代表们对参与交流与展示积极性较高,且富有激情。 10月23日下午举行了会议的闭幕式,由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丁平理事长和世界雉类协会主席Keith Chalmers-Watson先生主持。英国Geoffrey DAVISON博士对本次会议进行了学术总结;Keith Chalmers-Watson先生、Brigadier Mukhtar Ahmed先生、Simon Brunsland先生及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的负责人周放副理事长、杨晓君副理事长和本次大会秘书长徐基良教授分别为浙江乌岩岭、山西庞泉沟、甘肃莲花山等7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授牌为“中国濒危雉类研究基地”,并为“优秀墙报奖”、“大会报告纪念奖”、“大会特殊贡献奖”的获得者颁发了证书及纪念品。最后,世界雉类协会Keith Chalmers-Watson先生对承办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出色的工作表示感谢,并给本届大会组委会的核心成员赠送了纪念品。 会后,与会部分专家代表赴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太原动物园和成都动物园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在京期间,部分代表还参观了北京动物园。这些野外考察和参观活动得到了山西林业厅、四川林业厅及各家单位的热情接待。 本次研讨会充分展示了世界各国学者在鸡形目鸟类研究与保护方面的最新成果,促进了各国专家的交流和联系,拓展了中国鸟类学家、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动物饲养繁育单位技术人员与世界雉类协会进一步合作的空间,这必将对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鸡形目鸟类的研究、保护、管理及饲养繁育工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6北京国际雉类学会研讨会组委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