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富民团队揭示黄喉鹀迁徙行为分化的潜在表型以及遗传变化 分会秘书长: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 丁长青/100083, Tel 010-62336869, Email:cqding@bjfu.edu.cn | ||
(转自“鸟类学分会”微信公众号) 鹀科鸟类(Emberizidae)广泛分布在旧大陆,包含44个物种。大部分鹀科物种属于迁徙或者部分迁徙的类群。鹀科的祖先支系很可能是迁徙类群,并且在这个科内也可能发生过多次迁徙行为的丢失和获得。黄喉鹀(Emberiza elegans)是东亚地区特有的鸟类,繁殖区大部位于中国境内,其种内的迁徙行为具有明显的分化(图1)。已有的资料表明黄喉鹀的北部繁殖种群属于迁徙类群,而主要分布于朝鲜半岛和中国西南的繁殖种群为非迁徙的类群。采用群体基因组学及表型测量的数据,本研究调查了黄喉鹀的群体结构以及和迁徙行为改变相关的潜在表型及遗传变化。 图1.黄喉鹀的采样点及群体结构。(a)采样点及黄喉鹀分布范围;(b)基于全基因组范围常染色体SNP构建的NJ树;(c)基于1000个随机选择的10 kb常染色体序列构建的ML树;(d)和(e)基于全基因组范围常染色体SNP的NGSADMIX及PCA的分析结果;(f)在MCMCtree中使用相同的1000个随机选择的10 kb常染色体序列估计的分化时间,单位为百万年。 图2.不同种群雄性和雌性手翼指数的比较。North为迁徙种群,South和Admix为非迁徙种群。 图3. 迁徙种群North和非迁徙种群South的(a)连锁不平衡衰减图;(b)PSMC估计的有效种群大小变化;(c)基因组杂合度。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111/mec.16763 |